今天是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
中国天气网 >广东 > 春运天气 > 2013

春节回家谨防“春运病”

【字体:   2013-01-18 09:26:41   来源:

随着春节的日益临近,出行客流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,而受雨雪、雾、大风降温等天气影响,全国民航和交通运输部分航线、路段封航封路,使人群大量聚集,旅途中的食品安全难以控制,种种因素增加了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传播的风险,卫生专家提醒春运期间出行的市民要注意防范以下问题,确保旅途健康。

途中饮食健康最重要

卫生专家提示,出行市民首先要购买来自正规渠道的食品,旅途中不论是结伴同行还是认识的新朋友,共同进餐时都要注意饮食卫生。春运列车和长途汽车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高发场所,在长途汽车和列车上,清洁用水一般有限,加之人多拥挤,行动不便,不少旅客往往忽略了洗手等日常卫生习惯,结果导致染上肠道传染病。

同时,在列车上吃饭不能过饱,切忌暴饮暴食;口味要清淡,就餐时不喝或少喝酒。专家建议,乘坐火车的旅客应该适当多吃一些碱性食物,如海带、紫菜、豆制品,还应多吃新鲜苹果、刺梨和猕猴桃,以及粗粮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,从而起到消除疲劳的作用。在饮用水方面,白开水是最理想的饮品,其次是茶饮料,含糖量高的果汁饮料最好不要喝。

车厢内慎防“挤”出病

铁路交通运载能力大,所以拥挤程度较飞机、长途汽车要严重。

拥挤的车厢内也是各种生理、心理疾病的高发地,每年一次的大迁徙,对于旅客的肠胃、呼吸、循环、心脑血管乃至精神都是一场考验,如何才能健康到家,医学专家提醒市民春节出行时要慎防“挤”出病。

专家建议,注意饮食卫生和尽量规律饮食是避免胃肠道疾病的前提。在列车上吃饭前应用香皂洗手,如果怕断水,上车前最好准备好消毒湿纸巾,吃饭前用湿纸巾擦手。如果想呕吐,也不要强迫自己忍着,呕吐是身体对不适应环境的防护机制,吐完后毒素排出,感觉会舒服一些。

火车上的如厕问题比较麻烦,有人为了在拥挤的火车上省点事儿,选择少吃少喝甚至不吃不喝,想上厕所时也是能憋多久就憋多久,但这些做法都会给泌尿系统带来麻烦。

专家建议:吃好喝好是保证精力充足的前提,水和新鲜水果是不能少的,充足的水分、维生素不但能应对车厢内的干燥,还能提高身体免疫能力,有助于防止便秘等。另外,如果想去洗手间就不能忍着,人再多也应挤过去,排空体内的毒素、废弃物,有利于健康。

多喝水避脑血管疾病风险

天冷时人体血管容易收缩,影响血液流通。在长途火车上,由于饮食不规律、饮水量减少等原因,还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,所以春运期间,脑血管疾病发病几率大大增加。专家建议,即便在火车上也要尽量规律饮食、多喝水,避免血液浓度过高。有时,脑中风患者可能出现呕吐的症状,一定要吐干净,以免呕吐物导致肺动脉栓塞。

大家都知道,长时间乘车时,下肢也是最容易“受伤”的部位之一,在久坐或是久站之后,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足部、腿部浮肿,此外,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血栓。旅客久站久坐时,要经常换换姿势,即使没有更多的活动空间,也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做一些腿部、足部的“小动作”,如有规律地转转脚腕、踮踮脚尖等。每隔1小时做一次“小动作”,就可很好地预防下肢血栓的形成,浮肿也可得到一定缓解。

充足睡眠防“春运病”

每年春节期间,在乘坐各种交通工具中的旅客均有突发疾病发生,通过常备药物、心理调节等方式可有效预防“春运病”。晕车晕船、精神过度紧张、久坐伤身、心脑血管病等被称为“春运病”,由于温差变化、旅途劳累、人多拥挤、空气不畅等原因,导致春运中旅客遭受疾病侵袭的概率比平时大大增加。

专家提醒市民,要预防“春运病”,首先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,以保证身心健康,在出发前的晚上必须保证。饮食方面,不要吃得太饱,不要吃油腻食物,提早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。

其次,应针对个人的身体情况准备一些常用药物,避开候车、乘车高峰以缓解旅途心情。乘长途车要尽量避免看窗外快速移动的景物。

编辑: 广东.李绚绚
转载请注明“来源:中国天气网”。
收藏此页】 【打印

相关新闻

    气象服务

    天气短信

    定时定点的“贴身小秘书”。发送短信11到10620121,即可开通服务,2元/月。

    天气微信

    提供用户所在位置的精细化天气实况、预警、预报,可查询全国各地天气。

    气象微博

    提供最新天气预报预警信息、气象科普知识,跟踪发布灾害天气最新动态。

    12121电话

    提供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和气象科普信息,提供“巨灾报平安”服务功能。
    关于我们- 联系我们- 帮助- 人员招聘- 客服中心- 版权声明- 网站律师- 网站地图- 商务合作- 广告服务- 手机版

    客服邮箱:service@weather.com.cn 广告服务:010-58991910
    Copyright©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(2008-2024)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
    制作维护: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、广东省气象局
    郑重声明: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
    京ICP证010385-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-2005005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