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
中国天气网 >广东 > 热点话题 > 2012龙舟水

图解“龙舟水”

【字体:   2014-06-12 20:56:32   来源: 中国天气网  

图解“龙舟水”

“从5月21日开始,广东进入‘龙舟水’,这就意味着进入了华南暴雨前汛期的盛期,公众要严防‘龙舟水’。”广东省气候中心专家伍红雨介绍。

在民间,人们将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前后所下的雨,形象地称为“龙舟水”。诗云:“孩童不晓龙舟雨,笑指仙庭倒浴盆。”形象地描绘了龙舟水的滂沱之势。

伍红雨说,广东前汛期有一个降水量较集中的时期,常出现连续几天大雨、暴雨甚至大暴雨和特大暴雨。由于时值端午节龙舟竞渡之时,民间称为“龙舟水”。为便于统计,“龙舟水”一般指5月21日至6月20日的降水。

而端午日最早出现在5月28日,最迟在6月28日,大部分出现在阳历6月份,平均出现日期为6月13日。因此,粗略可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的雨量来代表“龙舟水”的大小。

历史: “龙舟水”几乎年年都有

根据历史气象资料(1961-2012年)统计,广东龙舟水期间平均雨量为317.6毫米,占全年总雨量的18%。龙舟水最多的年份是2008年,总雨量达625.6毫米,较常年平均值偏多近1倍,有19个县(市)降水量破历史同期最高记录,同时也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“龙舟水”;2006年“龙舟水”雨量仅次于2008年,为571.7毫米。

“龙舟水”几乎年年皆有。伍红雨说,每年5月和6月也是华南地区一年中降水量最多、出现暴雨最频繁的月份。但历史上也出现龙舟水不明显的情况,历史上“龙舟水”雨量最少的是2004年,仅为133.7毫米。

历史上影响较大的“龙舟水”有:1987年5月20日,广东陆丰24小时共测得915.6毫米的降雨记录。1982年5月中旬,北江流域持续4天特大暴雨,清远市区1小时降雨量达到154.8毫米。

成因: 与夏季风冷空气都有关系

端午节前后是华南天气变化最复杂的时期。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介绍:龙舟水的成因与南海冬夏季风的交替密切相关。南海夏季风一般于5月中旬(今年是5月13日)爆发,季风爆发后推进影响到华南并产生季风对流降水。同时,北方冷空气对华南“依依不舍”。 虽然每年进入5月之后,来自热带海洋的暖湿气流势力不断加强,南岭山脉以南地区气温已逐渐升高,天气转热,但冷空气决不甘心就此“向北撤退”,冷暖空气交汇造成锋面降水,因此在季风降水和锋面降水的共同影响下,5月下旬至6月中旬广东往往会出现大而集中的降水,亦即“龙舟水”。

暴雨的形成机制颇为复杂,但重要的宏观条件有两个:一是必须有丰富的水汽来源:二是必须有强烈的上升气流和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,使降水的强度足够大,持续时间足够长。凑巧的是,每年端午节前后,华南受锋面低槽影响的时候,这两个条件极易得到满足,故暴雨和“龙舟水”均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。

防御提示:合理安排早稻品种和播插季节

“龙舟水害是影响广东省多数地区早稻产量的主要灾害。”广东省气候中心农业与生态气候室副主任陈慧华说,“龙舟水”是影响广东早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。龙舟水主要影响早稻的抽穗开花,对早稻造成灾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:一是龙舟水期间恰是早稻孕穗、开花和灌浆前期,大量降水常造成早稻生育关键期遭受洪涝灾害。二是多雨寡照不利于稻穗发育和开花结实,造成“雨打禾花,花而不实”,使穗粒数减少,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。三是使露田晒田、壮根壮秆难于进行,容易引起茎叶徒长,后期植株和根系易早衰。四是短期内倾注大量雨水,地面强烈径流,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和渍涝成灾。五是易引起纹枯病、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等病害。

对于农业而言,根据龙舟水出现规律,合理安排早稻的品种和播插季节,力争开花授粉期避过龙舟水。加强前中期露田晒田,保持强壮的有效分蘖,增强根系活力,提高抗灾能力。出现内涝积水时,应尽早使稻叶露出水面,使之能及早进行光合作用,如水退后天气立即转晴,应慢慢更换新鲜水。受灾后的作物要及时清洗污泥,扶正,喷药防病虫害,适时追肥,以促进生机。受淹严重失收的田块要及时改种。

“龙舟水”期间,公众需做好防御洪涝、雷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准备。

 

编辑: 广东.陈仪仪
转载请注明“来源:中国天气网”。
收藏此页】 【打印

相关新闻

    气象服务

    天气短信

    定时定点的“贴身小秘书”。发送短信11到10620121,即可开通服务,2元/月。

    天气微信

    提供用户所在位置的精细化天气实况、预警、预报,可查询全国各地天气。

    气象微博

    提供最新天气预报预警信息、气象科普知识,跟踪发布灾害天气最新动态。

    12121电话

    提供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和气象科普信息,提供“巨灾报平安”服务功能。
    关于我们- 联系我们- 帮助- 人员招聘- 客服中心- 版权声明- 网站律师- 网站地图- 商务合作- 广告服务- 手机版

    客服邮箱:service@weather.com.cn 广告服务:010-58991910
    Copyright©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(2008-2024)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
    制作维护: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、广东省气象局
    郑重声明: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
    京ICP证010385-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-20050053